通過對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中心三級診療服務體系的應用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探討互聯網醫療在癲癇患兒診治及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利用癲癇與腦電遠程會診云平臺為核心,上聯三級癲癇中心,下聯基層醫療機構,促進對各級癲癇中心腦電圖檢查項目技術操作及報告的同質化管理,實現跨區域腦電診斷中心專家資源的共享,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輸出,有助于患者得到更快速、準確的診療,通過互動交流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全面性提高癲癇診治能力。
引用本文: 徐雷, 王琳, 羅俊霞, 陳葉紅, 侯廣舜, 郭玉潔, 張洪偉, 劉勇, 高在芬. 互聯網醫療在癲癇患兒中的臨床價值探討. 癲癇雜志, 2023, 9(6): 475-477. doi: 10.7507/2096-0247.202309007 復制
目前我國優質的醫療資源大多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地區發展不均衡導致醫療水平差距的問題尚存在[1]。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就診模式已進入數字化時代[2]。利用互聯網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大大提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高效地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破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象,讓各地百姓都可享受高質量的診療服務。同時遠程診療模式還可以不斷提升基層、中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惠及更多的民眾,互聯網醫療在促進優質資源均衡方面大有可為。
近幾年醫療數據資源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將與云計算、移動通信和大數據等緊密融合而形成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模式。新的網絡的發展不應僅僅局限于技術的更新迭代,只有真正運用到現實環境中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3]。自2021年2月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率先組建山東省首個“互聯網+癲癇與腦電圖遠程會診平臺”,本中心充分發揮核心能級作用,上聯三級癲癇中心,解決疑難復雜病例以及術前診療;下聯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基層癲癇與腦電圖診斷困難的問題,形成臨床、教學、質控、科研齊幫扶的“專科聯盟”模式,建設癲癇與腦電圖的三級診療體系。現對目前平臺建設與實踐工作如下論述。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部分:① 以基層醫療機構為主體,自2021年2月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構建的省內首個“癲癇與腦電圖遠程會診平臺”,現已與17家省內外基層醫院順利開展遠程會診服務,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癲癇與腦電圖會診病例640 例,解決了基層腦電圖監測單元診斷能力不足而無法提供腦電圖檢查的弊端,為基層群眾就醫提供了方便;② 上聯三級癲癇中心,借助本中心遠程會診平臺,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等國內三級癲癇中心為上級合作指導醫院,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難治性癲癇術前評估及疑難腦電圖病例81例,規范化指導本中心疑難病例的診療,以及準確評估致癇灶,進一步提高本中心難治性癲癇的手術質量及水平。
1.2 方法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所屬的遠程會診聯盟單位的視頻腦電圖采集儀器型號不限,癲癇患兒的腦電圖數據、影像資料、詳細病史等資料,均可借助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癲癇與腦電的遠程診療平臺脫敏上傳至云空間。該軟件通過網絡終端設備接入各個遠程會診單位的腦電診斷系統,運用網頁訪問的形式即可完成操作,具有操作簡便、運行速度快、占用內存小、兼容性強等優勢。
遠程會診數據上傳成功后,本中心遠程會診工作小組對上傳的視頻腦電圖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應用中國抗癲癇協會統一使用的的電子報告系統,由兩名有中級及以上資質的神經電生理醫師審核后出具診斷報告并回傳至云平臺,相對應的遠程會診機構終端可查看,并可下載打印腦電診斷報告。同時神經電生理醫師在閱圖過程中會對各機構的腦電圖操作技術進行標準化質量控制,實時反饋圖像質量。借助遠程平臺,簡捷高效地完成了區域化腦電圖的技術質量控制,并定期召開區域癲癇與腦電圖遠程會診中心質量控制會議,保障了患兒診療過程的準確性及客觀性,以及山東省內腦電圖技術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對于疑難患兒,本中心專家組(含神經內科組、功能神經外科組、神經電生理組)對所傳輸的資料進行專題討論,實時遠程視頻連線患者家屬進一步了解患兒情況,指導遠程會診單位醫生進行詳細的神經專科查體,對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討論,給出診斷及治療建議。
2 遠程會診平臺三級診療模式運行成效分析
2.1 積極建成高質量的腦電診斷中心
本院癲癇中心專家組搭建了遠程癲癇與腦電診斷系統開展日常會診工作:① 遠程會診聯盟單位上傳圖像報告的診斷及審核:利用5G網絡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遠程會診任務,運行期間共完成近640份腦電圖報告,并實現線上雙審核、雙簽字;② 報告時效:所有上傳下載成功后病例出具報告均要求完成時效性,保障聯盟單位及時獲得診斷報告;③ 對于疑難病例及特殊病例會診討論:所屬遠程會診單位可提出會診申請,本院癲癇中心組織專家開展遠程會診,期間開展遠程會診50例。經過近兩年運行時間,目前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癲癇中心現已與17家基層醫院順利開展遠程會診服務,涉及山東省、河北省及廣東省等多個省市,各聯盟單位上傳的病例每月都在逐漸增加,目前已成為區域腦電遠程會診中心。
2.2 穩固打造首家山東省腦電質控中心
本院癲癇中心在中國抗癲癇協會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最新腦電圖技術標準指南采集、讀取數據[4-5],采用中國華科精準電子報告系統出具報告,短時間內遠程會診單位腦電數據質量及報告診斷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效避免遠程會診單位在疾病診斷中的誤診、漏診,全方位保障醫療安全,完成腦電診斷中心質量、采集質量同質化管理,達到了區域腦電質量控制中心的要求。
2.3 積極推進腦電技術培訓體系成立
本中心緊跟時代發展局勢,充分利用現代化5G網絡優勢,借助癲癇與腦電診斷中心平臺,對所屬中心的各聯盟單位進行:① 建立專門的遠程診療中心工作微信群,便于中心與遠程會診單位實時聯系,不斷挖掘平臺遠程教育培訓功能,還對所屬遠程會診單位神經電生理人員提供各類管理、技術指導和培訓教育;② 建立定期線上學術交流、疑難病例討論會議,定期對遠程會診單位醫護人員進行各種相關的教育、培訓,集體參加遠程會診的疑難病例解讀和討論分析;③ 本院還多次委派多位診斷經驗豐富的副高級以上年資神經內科、功能神經外科、神經電生理等專業組專家到遠程會診單位進行現場培訓教學和指導。近2 年間舉辦十余期學術講座,并進行現場手把手技術教學培訓,除此之外,我們借助互聯網優勢開通了直播間,進行網絡線上教學培訓和指導,打造精品課程;平均每月舉辦 3~4次疑難病例的遠程會診討論;在 2 年多時間內本科室接收所屬遠程會診單位 17名學員進修學習培訓,協助3家基層醫療機構開設癲癇專業門診和腦電圖監測單元,幫扶3家基層醫療機構申請中國抗癲癇協會一、二級癲癇中心。通過以上多種舉措,實現遠程會診單位在癲癇領域的診療水平、腦電報告診斷水平及操作技術水平趨于規范化、同質化,部分解決在基層醫院癲癇專業醫生缺乏或診療能力不足的問題。
2.4 承上啟下,開展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專業的三級診療新模式
本癲癇中心充分發揮核心能級作用,一方面向下可輻射山東省內外的基層醫療機構,助力基層規范化建設腦電圖監測單元,促進神經電生理專業的規范化、普及化發展,這不僅提高了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精準診療,更能促進基層患者平等就醫,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再分配,使醫療發展成果供人民所共享。另一方面,本中心在多家三級癲癇中心支持下,將復雜疑難病例及術前評估病例通過遠程會診平臺得到高效、規范的診療指導意見,給予藥物添加、生酮飲食、外科手術等精準治療。通過此種模式,充分落實分級診療制度,保障“基礎疾病在基層,急危重癥轉上級”的醫療就診理念,使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賀功建等[6]認為遠程醫療會診模式在國民醫療與健康體系中是行之有效的應用,能夠使基層患者享受更優質、更便捷的診療服務,避免因醫療資源不均衡而導致的就醫不便[7]。
目前在中國抗癲癇協會的組織領導下,國內的神經電生理事業發展如火如荼,全國三級癲癇中心網絡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其中三級癲癇中心39家、二級中心98家、一級中心64家,遍布各省市地區。本癲癇中心借助搭建的遠程會診平臺工作模式,把癲癇與腦電圖的三級診療體系與臨床工作融為一體,與CAAE極力推動國內癲癇與腦電圖專業發展——“三級幫扶二級、二級協助一級”的組織理念遙相呼應。
2.5 促進科研發展及腦科學研究
遠程會診平臺的搭建,必然產生海量數據,患者的臨床資料、腦電圖數據及影像數據等資料可以通過脫敏納入人工智能腦電研究數據庫,為癲癇多中心研究及腦電人工智能的研發和臨床醫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本中心通過遠程會診平臺的充分利用,已成功申請相關課題立項及學術論文發表,極大促進了科研的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2年多的時間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成功搭建了遠程癲癇與腦電診斷平臺管理機構,實現了醫聯體內外的腦電操作技術和診斷報告的同質化管理,形成了“五個共享”(醫療、教學、科研、專家、技術5個方面)的良好局勢,使得所屬遠程會診單位的腦電技術和癲癇疾病診療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最終達到醫療機構癲癇患者診療的規范性和一致性。通過不斷提升與改進,完成建設腦電與癲癇疾病的診斷、質量控制與技術培訓的三大中心目標。
3 小結與展望
癲癇屬于慢性疾病,長期規范化的治療和隨訪管理對于改善預后至關重要[8],因此需要定期進行腦電監測,評估病情、調整治療方案,檢查空間廣泛。而且“互聯網+智慧醫療”模式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超聲領域、病理學診斷、部分外科診療等領域[9-11]。但目前“互聯網遠程診療”在癲癇診療專業一對多的模式鮮有報道。
通過癲癇腦電遠程會診平臺的建設,既拓展了醫患空間,又改變了醫患互動的模式,是多維度、跨學科的合作,不但實現了患源重構、還重構了價值鏈、重塑了利益鏈,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有效推動分級診療服務建設,使醫生突破地理范圍的限制,使基層醫院患者享受到高水平、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目前我國優質的醫療資源大多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地區發展不均衡導致醫療水平差距的問題尚存在[1]。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就診模式已進入數字化時代[2]。利用互聯網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大大提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高效地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破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象,讓各地百姓都可享受高質量的診療服務。同時遠程診療模式還可以不斷提升基層、中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惠及更多的民眾,互聯網醫療在促進優質資源均衡方面大有可為。
近幾年醫療數據資源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將與云計算、移動通信和大數據等緊密融合而形成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模式。新的網絡的發展不應僅僅局限于技術的更新迭代,只有真正運用到現實環境中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3]。自2021年2月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率先組建山東省首個“互聯網+癲癇與腦電圖遠程會診平臺”,本中心充分發揮核心能級作用,上聯三級癲癇中心,解決疑難復雜病例以及術前診療;下聯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基層癲癇與腦電圖診斷困難的問題,形成臨床、教學、質控、科研齊幫扶的“專科聯盟”模式,建設癲癇與腦電圖的三級診療體系。現對目前平臺建設與實踐工作如下論述。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部分:① 以基層醫療機構為主體,自2021年2月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構建的省內首個“癲癇與腦電圖遠程會診平臺”,現已與17家省內外基層醫院順利開展遠程會診服務,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癲癇與腦電圖會診病例640 例,解決了基層腦電圖監測單元診斷能力不足而無法提供腦電圖檢查的弊端,為基層群眾就醫提供了方便;② 上聯三級癲癇中心,借助本中心遠程會診平臺,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等國內三級癲癇中心為上級合作指導醫院,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難治性癲癇術前評估及疑難腦電圖病例81例,規范化指導本中心疑難病例的診療,以及準確評估致癇灶,進一步提高本中心難治性癲癇的手術質量及水平。
1.2 方法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所屬的遠程會診聯盟單位的視頻腦電圖采集儀器型號不限,癲癇患兒的腦電圖數據、影像資料、詳細病史等資料,均可借助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癲癇與腦電的遠程診療平臺脫敏上傳至云空間。該軟件通過網絡終端設備接入各個遠程會診單位的腦電診斷系統,運用網頁訪問的形式即可完成操作,具有操作簡便、運行速度快、占用內存小、兼容性強等優勢。
遠程會診數據上傳成功后,本中心遠程會診工作小組對上傳的視頻腦電圖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應用中國抗癲癇協會統一使用的的電子報告系統,由兩名有中級及以上資質的神經電生理醫師審核后出具診斷報告并回傳至云平臺,相對應的遠程會診機構終端可查看,并可下載打印腦電診斷報告。同時神經電生理醫師在閱圖過程中會對各機構的腦電圖操作技術進行標準化質量控制,實時反饋圖像質量。借助遠程平臺,簡捷高效地完成了區域化腦電圖的技術質量控制,并定期召開區域癲癇與腦電圖遠程會診中心質量控制會議,保障了患兒診療過程的準確性及客觀性,以及山東省內腦電圖技術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對于疑難患兒,本中心專家組(含神經內科組、功能神經外科組、神經電生理組)對所傳輸的資料進行專題討論,實時遠程視頻連線患者家屬進一步了解患兒情況,指導遠程會診單位醫生進行詳細的神經專科查體,對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討論,給出診斷及治療建議。
2 遠程會診平臺三級診療模式運行成效分析
2.1 積極建成高質量的腦電診斷中心
本院癲癇中心專家組搭建了遠程癲癇與腦電診斷系統開展日常會診工作:① 遠程會診聯盟單位上傳圖像報告的診斷及審核:利用5G網絡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遠程會診任務,運行期間共完成近640份腦電圖報告,并實現線上雙審核、雙簽字;② 報告時效:所有上傳下載成功后病例出具報告均要求完成時效性,保障聯盟單位及時獲得診斷報告;③ 對于疑難病例及特殊病例會診討論:所屬遠程會診單位可提出會診申請,本院癲癇中心組織專家開展遠程會診,期間開展遠程會診50例。經過近兩年運行時間,目前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癲癇中心現已與17家基層醫院順利開展遠程會診服務,涉及山東省、河北省及廣東省等多個省市,各聯盟單位上傳的病例每月都在逐漸增加,目前已成為區域腦電遠程會診中心。
2.2 穩固打造首家山東省腦電質控中心
本院癲癇中心在中國抗癲癇協會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最新腦電圖技術標準指南采集、讀取數據[4-5],采用中國華科精準電子報告系統出具報告,短時間內遠程會診單位腦電數據質量及報告診斷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效避免遠程會診單位在疾病診斷中的誤診、漏診,全方位保障醫療安全,完成腦電診斷中心質量、采集質量同質化管理,達到了區域腦電質量控制中心的要求。
2.3 積極推進腦電技術培訓體系成立
本中心緊跟時代發展局勢,充分利用現代化5G網絡優勢,借助癲癇與腦電診斷中心平臺,對所屬中心的各聯盟單位進行:① 建立專門的遠程診療中心工作微信群,便于中心與遠程會診單位實時聯系,不斷挖掘平臺遠程教育培訓功能,還對所屬遠程會診單位神經電生理人員提供各類管理、技術指導和培訓教育;② 建立定期線上學術交流、疑難病例討論會議,定期對遠程會診單位醫護人員進行各種相關的教育、培訓,集體參加遠程會診的疑難病例解讀和討論分析;③ 本院還多次委派多位診斷經驗豐富的副高級以上年資神經內科、功能神經外科、神經電生理等專業組專家到遠程會診單位進行現場培訓教學和指導。近2 年間舉辦十余期學術講座,并進行現場手把手技術教學培訓,除此之外,我們借助互聯網優勢開通了直播間,進行網絡線上教學培訓和指導,打造精品課程;平均每月舉辦 3~4次疑難病例的遠程會診討論;在 2 年多時間內本科室接收所屬遠程會診單位 17名學員進修學習培訓,協助3家基層醫療機構開設癲癇專業門診和腦電圖監測單元,幫扶3家基層醫療機構申請中國抗癲癇協會一、二級癲癇中心。通過以上多種舉措,實現遠程會診單位在癲癇領域的診療水平、腦電報告診斷水平及操作技術水平趨于規范化、同質化,部分解決在基層醫院癲癇專業醫生缺乏或診療能力不足的問題。
2.4 承上啟下,開展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專業的三級診療新模式
本癲癇中心充分發揮核心能級作用,一方面向下可輻射山東省內外的基層醫療機構,助力基層規范化建設腦電圖監測單元,促進神經電生理專業的規范化、普及化發展,這不僅提高了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精準診療,更能促進基層患者平等就醫,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再分配,使醫療發展成果供人民所共享。另一方面,本中心在多家三級癲癇中心支持下,將復雜疑難病例及術前評估病例通過遠程會診平臺得到高效、規范的診療指導意見,給予藥物添加、生酮飲食、外科手術等精準治療。通過此種模式,充分落實分級診療制度,保障“基礎疾病在基層,急危重癥轉上級”的醫療就診理念,使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賀功建等[6]認為遠程醫療會診模式在國民醫療與健康體系中是行之有效的應用,能夠使基層患者享受更優質、更便捷的診療服務,避免因醫療資源不均衡而導致的就醫不便[7]。
目前在中國抗癲癇協會的組織領導下,國內的神經電生理事業發展如火如荼,全國三級癲癇中心網絡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其中三級癲癇中心39家、二級中心98家、一級中心64家,遍布各省市地區。本癲癇中心借助搭建的遠程會診平臺工作模式,把癲癇與腦電圖的三級診療體系與臨床工作融為一體,與CAAE極力推動國內癲癇與腦電圖專業發展——“三級幫扶二級、二級協助一級”的組織理念遙相呼應。
2.5 促進科研發展及腦科學研究
遠程會診平臺的搭建,必然產生海量數據,患者的臨床資料、腦電圖數據及影像數據等資料可以通過脫敏納入人工智能腦電研究數據庫,為癲癇多中心研究及腦電人工智能的研發和臨床醫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本中心通過遠程會診平臺的充分利用,已成功申請相關課題立項及學術論文發表,極大促進了科研的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2年多的時間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成功搭建了遠程癲癇與腦電診斷平臺管理機構,實現了醫聯體內外的腦電操作技術和診斷報告的同質化管理,形成了“五個共享”(醫療、教學、科研、專家、技術5個方面)的良好局勢,使得所屬遠程會診單位的腦電技術和癲癇疾病診療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最終達到醫療機構癲癇患者診療的規范性和一致性。通過不斷提升與改進,完成建設腦電與癲癇疾病的診斷、質量控制與技術培訓的三大中心目標。
3 小結與展望
癲癇屬于慢性疾病,長期規范化的治療和隨訪管理對于改善預后至關重要[8],因此需要定期進行腦電監測,評估病情、調整治療方案,檢查空間廣泛。而且“互聯網+智慧醫療”模式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超聲領域、病理學診斷、部分外科診療等領域[9-11]。但目前“互聯網遠程診療”在癲癇診療專業一對多的模式鮮有報道。
通過癲癇腦電遠程會診平臺的建設,既拓展了醫患空間,又改變了醫患互動的模式,是多維度、跨學科的合作,不但實現了患源重構、還重構了價值鏈、重塑了利益鏈,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有效推動分級診療服務建設,使醫生突破地理范圍的限制,使基層醫院患者享受到高水平、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